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以及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发展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区块链的应用与发展
部分互联网、互联网初创企业以及传统金融行业开始在部分项目进行尝试应用
二、国内金融机构试水区块链
各个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基本上都处于概念实验阶段,尚未大规模商用。
三、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全景图
四、代笔
五、数字票据
票据是金融市场中一种重要的金融产品,它具备支付和融资双重功能,具有价值高、承担银行信用或商业信用等特点。票据一经开立,其票面金额、日期等重要信息不得更改。票据还具备流通属性,在特定生命周期内可进行承兑、背书、贴现、转贴现、托收等交易,交易行为一旦完成,交易就不可被撤销。票据在流通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票据流通主要发生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数量和流通量都较少;二是由各银行独立对票据业务进行授信和风险控制,单个银行的风控结果可能会影响到票据市场交易链条上的其他参与者。
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使用SDC(Smart Draft Chain,数金链)区块链技术,借助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算法进行隐私保护,通过实用拜占庭容错协议(PBFT)进行共识,采用看穿机制提供数据监测。
实验性生产系统包含票交所、银行、企业和监控四个子系统:票交所子系统负责对区块链进行管理和对数字票据业务进行监测;银行子系统具有数字票据的承兑签收、贴现签收、转贴现、托收清偿等业务功能;企业子系统具有数字票据的出票、承兑、背书、贴现、提示付款等业务功能;监控子系统实时监控区块链状态和业务发生情况
六、
比特币和摩根币有什么区别
1、两种货币的性质不同:比特币是一种加密数字货币,摩根币就是一种典型的传销币。
2、两种货币的运行模式不同:
(1)比特币是一个共识网络,促成了一个全新的支付系统和一种完全数字化的货币。它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对等支付网络,由其用户自己掌控而无须中央管理机构或中间人。
(2)摩根币是一种典型的传销币,他们往往承诺高收益,创始运营团队的信息不公开,具有国际大公司背景,提出了一套貌似很合理的经济学理论。
扩展资料:
网络货币的危害:
1、虚拟货币的广泛应用,也正加速网络大盗的猖獗
(1)2006年12月深圳市公安局宣告破获了全国最大的盗窃网络虚拟财产案,11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该团伙利用木马病毒的方式,非法盗取上万QQ号以及Q币等虚拟财产,并在网络上销赃获利70多万元。
(2)在此案中虚拟货币Q币被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警方以涉嫌盗窃罪逮捕不法分子算是特例,原因是腾讯公司已在广东省物价局备案,1个Q币等值于1元人民币。
(3)网络货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比如可用于在线购买杀毒软件、为超女投票等,一些网站甚至用网币给版主发工资。
2、营商的体系之外
因为个别虚拟货币成了人民币的“等价物”,甚至是“网上人民币”,显示出“网络硬通货的角色”,才使得非法赌博的非法所得可以兑现成人民币,进一步滋长了网络赌博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货币
普惠金融加速快跑,如何守住信贷“3%不良率”的红线?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正在加速快跑。数据显示,全年有望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0%的增速目标。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同时,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却在同步上升,甚至已经接近官方的容忍限度。
如何在不减少小微企业贷款的同时,守住信贷 “不良率3%”的红线,便成了目前业内颇为关注的话题。中国财富就此走访了一些金融机构,试图寻找破解之道。
普惠金融贷款风险或持续爬升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于此间介绍,截至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0.62%;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37.1%,全年有望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0%的增速目标。
普惠金融的贷款增速喜人,但其不良贷款率却在不断攀升,引发多方警觉。
8月22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今年上半年,金融始终以超常力度支持着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截至6月30日,我国的不良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9.25%,不良率更是高企2.99%,已接近官方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
尽管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普惠小微贷款的不良率风险“整体可控”,但鉴于疫后提振和恢复 社会 经济发展之需,普惠金融信贷势必存在着风险继续爬升的巨大压力。
在9月10日的发布会上,毛红军也一再强调要“明确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标准”。
据中国财富了解,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邮等六大银行实现净利润6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24亿元。六大行上半年利润大幅减少的背后,正是不良率的全线上升。公开数据显示,在六大行中,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通银行,截至6月末其不良率达1.68%,较年初上升了0.21个百分点。
严守“3%不良率”红线需创新思路
业内人士预判,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整体遭遇寒冬并面临无限变数的复杂背景下,包括六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既要承担继续为产业“输血”的使命,又要在新旧多重风险中设法“扭亏补益”,能够破解摆在银行机构面前的这道“二元方程”的一个重要选项就是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突出优势是既能阳光普照、又可精准滴灌。”在北京深安未来 科技 公司董事长阮晓迅看来,在疫情后经济重振这个时点上,确实有必要充分释放普惠金融为产业赋能的巨大潜力;但相比于单纯地通过普惠业务来“扭亏补益”而言,银行金融机构要直面的现实难题是,如何给普惠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排雷减压。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李海涛博士的看法与阮晓迅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受访时分析称,普惠金融的客群多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其金融需求往往都具有“小、散、急”的特点,因此,银行机构在为之提供金融服务时,“坚守合规、管控风险”非常必要,但这又很容易把普惠金融逼进“不普不惠”的尴尬境地。
“很显然,常规的贷前人工核验模式,无法实现普惠金融的量与质同步提升。”结合自身对信贷业务知行合一的洞察和实践,阮晓迅认为,普惠金融在推进中的最大路障,实际上是如何切实有效地防范和降解贷款不良率——大大小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信贷风控环节上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
“破解这道复杂的方程式,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出新的方案。”在阮晓迅看来,“广、散、急”是普惠金融业务的共性,而这些特点尤其适合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他认为,一旦新的技术应用与传统金融服务场景发生化学反应,其效果就不是单维的降低信贷不良率了,还完全可能助力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丰富获客手段、优化信贷流程、提升客户体验”的多重目标。
李海涛也认为,在产业数字化的新趋势下,每一个银行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都非常有必要积极地拥抱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新兴技术,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自身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能力。
中国财富注意到,在9月10日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毛红军也曾直指,为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目标,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确保各项稳企惠企的金融支持政策精准落地。
“网络赋强公证”打通银企互信之结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求解普惠金融风险管控的现实课题外,各类专业 社会 组织和技术平台也在为普惠金融的 健康 生态建设集思助力。中国财富了解到,深安未来 科技 公司就一直在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与“网络赋强公证”深度结合,将技术信任力与公证公信力“双信”合一,并为减少金融纠纷、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营造良好金融信用生态方面屡有建树。
据阮晓迅介绍,目前,深安未来主导的“普惠金融线上小微借贷+网络赋强公证”模式已为多家超大型银行金融机构赋能。他告诉中国财富,深安未来及其“网络赋强公证服务平台”是国内首个创新互联网赋强公证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公证这一创新工具,应用区块链技术,采用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的创新公证服务机制,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贷款不良率的痛点,从预警、催收、执行几个环节,提升 科技 金融的风控能力,创新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为金融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深安未来这个服务的运行逻辑,在本质上是利用网络赋强公证系统为网络贷款业务提供在线同步服务,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完善网络赋强公证电子存证的司法效力。”中科院的一位信息安全技术专家对深安未来的业务模式给予了首肯。
他告诉中国财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集体维护、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的显著特征,各大金融机构一旦积极依托智能区块链,并将对应的业务接入到公证处、互联网法院、CA中心等多个具有国家公信力的共识节点,便有望形成高效可信的增信联盟,进而切实降低各类金融信贷的风险。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和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发展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
评论列表